本次展出的百川学海本《茶经》,是现存最早的《茶经》版本,也是现存所有《茶经》版本的祖本。黄敬惟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名身穿汉服的男孩正在观展。浦 峰摄
茶起源于中国,传播到世界。数千年来,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,形成了灿烂悠久、底蕴深厚的茶文化。茶文化既活在当下,又被书写在浩瀚的典籍中,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。中国茶与茶文化影响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,也为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。
日前,“茶和天下典籍里的茶”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展厅面向公众开放,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茶文化典籍。展览从典籍的视角出发,全面展示中国茶文化。观众徜徉在珍贵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间,在典籍里“品”茶香书韵,共赴一场“茶”与“书”之约。
呈现茶文化发展流变
“对蒸压好的现成茶饼进行炙烤,将茶饼捣碎碾成细米大小的颗粒;在鍑中将水烧至第一沸,加入适量的盐;再将水烧至第二沸,舀出一瓢水后,在漩涡中心投入适量碾好的茶末;加入刚刚舀出的水用来培育茶汤的泡沫;再将茶煮至第三沸,即可将茶汤分入茶碗……”讲解员通俗易懂地讲解着古籍中记载的“煎茶法”。
在展览中,观众可以追溯“茶”字字形和字音的变迁。《说文解字》中,“荼”字下注有“臣铉等曰:此即今之茶字”,见证了从“荼”到“茶”字的演变。据讲解员介绍,在早期典籍中,“槚”“蔎”“茗”“荈”等都曾被用来指代“茶”。
本次展览中,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多部珍贵典籍集中亮相:宋咸淳九年(1273年)的百川学海本《茶经》,是现存最早的《茶经》版本,也是现存所有《茶经》版本的祖本;宋徽宗赵佶所作唯一一部皇帝御制茶书《大观茶论》;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,底本为《永乐大典》本,与其他传世版本相比增加了插图与注释……这些珍贵典籍不仅记载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流变,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体现。
中国人在“茶”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体悟,并延伸到诗词、绘画、书法、宗教、医学等诸多领域: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,以“佳人”喻“佳茗”,苏东坡对茶的爱之深可见一斑;陆游则在茶中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怀,“不妨瓦钵饱晚菘,更汲山泉试春茗”,饮茶成了摆脱世间纷扰的一剂良药;“赌书消得泼茶香,当时只道是寻常”,清人纳兰性德的诗句,描绘了李清照与赵明诚“赌书泼茶”的欢愉时光,而后的世事变迁更让人怀念此前的“寻常生活”……展览呈现的这些文化意象由茶而生,也不断增强着茶文化的生命力。
展示茶文化世界影响力
据统计,世界上大部分语言中“茶”的读音都是由中国“茶”的方言读音转变而来。16世纪初,葡萄牙人到广东购买茶叶,采用当地的发音“cha”;17世纪,荷兰人根据厦门“茶”字读音“te”,称茶为“thee”;德语、意大利语等中“茶”的读音来源也是如此。
饱含中国文化内涵的茶,影响遍及全球。“茶”在不同语言中的读音反映了中国茶叶相关出口贸易史,见证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,也体现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。
英文版初版《中国茶乡之旅》,载有反映“茶马古道”商贸繁华的《果亲王西藏日记》;与唐代陆羽的《茶经》、日本荣西禅师的《吃茶养生记》并称世界三大茶书经典的《茶叶全书》初印版本……展出的多部珍贵典籍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体现。
古代丝绸之路、海上茶路、茶马古道、万里茶道……展览梳理了中国茶叶传播的多条主要路径,展现中国茶和茶文化对亚、非、欧、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生活习俗、审美趣味、贸易格局与政治进程的深刻影响,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中国茶在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。
提供多媒体互动体验
“妈妈快看!这是你最喜欢喝的茶!”“原来我们喝的茶叶要经过这么多制作工序。”“真想品尝一下各地不同的茶。”……本次展览在展厅中专设区域,全面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的多个项目。在这里,观众可查看六大基本茶类及其制作工序,也可通过茶书阅览区、制茶技艺交互多媒体等直观感受茶文化与非遗技艺。
2022年11月,我国申报的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通过评审,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其中涵盖茶园管理、茶叶采摘、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、技艺和实践,覆盖了绿茶、黄茶、黑茶、白茶、乌龙茶、红茶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种类。丰富的品类构成与地域分布,加上深厚的历史积淀,共同造就了中国茶文化醇厚的特质。
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,闻于鲁周公。”茶文化典籍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历史的另外一个角度。
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中,不只有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,也有饮茶文化的闲情逸致,正是这样丰富饱满的历史,塑造着中华文明的雍容气度。